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优势产业焕“新”升级;聚力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抢位”成长,筑牢现代化产业集聚新高地;强化创新政策引领,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厚植新质生产力创新本底。
作为全省第三家国家级高新区、自贡市产业发展主阵地,高新区正因地制宜,于“旧”中立“新”,加快培育具有自贡高新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智转数改 优势产业焕“新”提“质”
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创新是关键载体。对于自贡这座产业底蕴深厚的老工业城市而言,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当前,高新区着力推动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探索优化产业布局、新旧动能转换驱动,不断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位于高新区工业园区金川路的四川省自贡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是中国西部规模较大、品种规格较全的工业泵制造基地。据了解,去年,该公司投资1200万元实施数控化工艺升级改造项目,每月提升产能400余台套。在加大自主研发和“智转数改”后,该公司近三年订单量同比增长25%,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
同属三线建设原机械工业部骨干企业的四川飞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大力推进“大口径阀门数字化装备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该项目致力于建立具有行业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国产化大口径阀门和低温阀门装备数字化新模式,建成后每年将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自贡地区阀门产业发展。
在自贡泰威尔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新建的精加工车间标准化厂房内,10余台崭新的数控加工中心正在工人的操作下有序运转。数字化智能设备的使用大幅提升了泰威尔公司自动化生产能力,比老厂提升产能3至4倍,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占有中国摩托车机油泵49%市场份额的自贡市川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上不断耕耘,现已投入各类型机器人、机械手近40台,初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切换的智能单元化生产。
不难看出,在如今的高新区,依赖大量劳动力的工厂车间已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工业机器人、一条条全自动生产线以及背后的人工智能中枢,“智改数转”蔚然成风。从制造到“智造”,不仅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新”字,更彰显了“质”字。
聚链成势 新兴产业“抢位”成长
如果说传统优势产业因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那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天生便具有形成新动能的先天优势。
近日,位于高新区工业园区的四川天钧精密动力电池包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厂房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据了解,目前该基地各设施还在逐步建设中,待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产80万件动力电池包箱体和80万套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0亿元。
同样火热的建设场景也出现在珈钠能源10万吨/年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现场。据悉,该项目占地300亩,总投资50亿元,项目一期建设2万吨/年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目前,办公楼、宿舍等配套工程主体均已封顶,厂房基础完工,主体钢构吊装完成60%。项目一期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7亿元。
这一个个镜头是高新区新兴产业“抢位”成长的一个个缩影。
据了解,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高新区因地制宜,坚定“锂电光伏做配套、钠电储能做龙头”发展方向,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专项政策,在全市率先组建20亿元新能源产业基金,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招引力度,先后招引长盈精密、兴储世纪、珈纳能源等新能源链主企业。
作为自贡市重点招引企业,兴储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去年底在高新区投运四川首个钠电储能示范项目,标志着钠电在新能源储能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今年以来,该公司产品亮相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太阳能光伏展览会、迪拜中东国际能源展等展会,助推“自贡造”产品“走出去”,为自贡高新区钠离子电池产业注入“强心剂”。随着珈钠能源10万吨/年钠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浩钠新能源20万吨/年钠电正极材料及电芯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和落地,50亿元、100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实现突破,以钠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在高新区聚链成势,步入发展快车道。
除了新能源产业,高新区还锚定智能制造产业,打造智能工业化新引擎,这在四川滕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上可见一斑。
“2015年,公司就开始从事橡胶制品和智能化设备生产。2018年底,我们把业务和技术人员全部带到自贡高新区。”滕洋智能公司董事长张谊表示,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转型升级亟不可待。据了解,滕洋智能公司已为辖区自高阀门、运机集团等企业提供机器人系统集成和智能化、自动化系统集成服务,落地40个自动化项目和专机,为推进自贡市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动力”。
政策引领 厚植新质生产力创新本底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升,是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高新区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订)》,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园区企业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赢取主动权。
“我们通过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平台、联合高校开展校企科技项目攻关、搭建中试平台等措施,鼓励博浩达、川润股份等15家企业与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重点项目研发攻关。近三年,累计奖励科创资金1536万元。”高新区发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既为人才提供创新发展平台,又以项目组织和关键技术攻关反哺企业发展,实现资源精准匹配。在高新区创新政策引领下,不少企业大步加入创新发展的行列。
作为专业生产机械密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位于高新工业园区的自贡兆强密封制品实业有限公司就以企业研发和产业规模为基础,与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技术合作,先后开展硅油基铁氧体系磁流体的制备和性能等研究及开发。同时,与西华大学成立“兆强-西华密封制品研究开发中心”,实现多种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相关新产品的研制。多项科研成果落地,使得该公司成为带动相关创新应用的先锋,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高新区规划全市首个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先后建立浙江大学自贡创新中心、四川轻化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重庆大学自贡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自贡)技术转移中心等6个校地平台,实施先进碳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调控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余项,直接形成产值超3亿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高新区建成国家、省、市级各类创新平台177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83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91家,全市占有率为50.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208家,全市占有率为50.6%;2023年全区企业研发投入总量达4.3亿元,同比增长18%。
此外,高新区还发挥统一战线工作优势,组织民营企业家座谈,参加“面对面”交流,畅通联系渠道,助企纾困解难,推动解决企业转型升级、“智改数转”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及问题,着力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增量提质。
作为自贡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高新区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实施融圈强极、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城乡融合“四个战略”的重中之重,始终扛牢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和川南渝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使命,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奋力推进产业振兴、城市振兴,为推动自贡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新动能